1818年,大發明家德國的馮德賴斯公爵(Karl Von Drais)為他的「兩輪跑動機」取得了專利權,開展了人類交通史的新一頁!

這台「雙輪跑動機」(德文是Laufmaschine,英文是running machine),可說是現代腳踏車的雛形。

在座椅和把手之下,是兩個笨重的大輪子,跟我們今天看到的腳踏車類近;但有趣(吃力)的是,它可真是名副其實的「跑動機」,用家需要不斷雙腳蹬地,才能驅動「車子」……

馮德賴斯公爵

馮德賴斯公爵的發明可不是無聊的小玩意,它實乃背負一個崇高的使命。

1815年,印尼松巴哇島坦博拉火山大爆發。它迄今還被視為人類史上最嚴重的一場自然災難。

爆發影響遠至歐美,北半球進入「無夏之年」,農作物失收,家畜大批死亡,作為人類主要交通工具的馬匹也不例外。

就是這個契機,驅使馮德賴斯公爵著注他的發明工作,竭力找尋馬匹以外的交通替代。

公爵的發明,啟迪了來自英國、法國的製造商,紛紛設計出自家的腳踏車,如腳蹬車(Velocipedes)和所謂「花花公子的座騎」( “Dandy Horses”),腳踏車熱潮因而一時席捲歐洲。

腳蹬車(Velocipedes)「花花公子的座騎」( “Dandy Horses”)

但這股熱潮卻不禁教各地政府頭痛起來── 當時,「車手們往往為了避開凹凸不平的路面,而駛上行人路,在人群堆中橫衝直撞,迫使各地政府立法作相關規管。

就這樣數十年過去,期間出現了不少三輪車、四輪車新設計,它們大多已經由曲柄和踏板驅動,但這要到1860年代,人們才能鼓起勇氣,把兩腳離地,雙腳交替的踩動雙輪車子,架起風火輪,乘風奔馳。

究竟是誰首先把曲柄和踏板加進腳踏車設計?這或許已無從稽考,但這無疑是一個交通史的大躍進,因為這證明了人們可腳踏兩輪車子,卻平衡而不掉落。

當人們克服了恐懼,他們變得更追求速度。

最簡單的方法,莫過於增加腳踏車的前輪直徑。於是,人們以幅條輪替代過往的木製車輪,把車輪變得愈來愈大。那些前輪大、後輪小的自行車,兩輪看起來分別像便子和銀子的大小,故被稱為「便士銀子」(Penny-Farthings)

「便士銀子」(Penny-Farthings)

人們對這一劃時代發明趨之若騖的同時,各地也興起了「便士銀子」比賽,但為了遷就巨型的前輪,「便士銀子」的座椅往往設計得太高了,把人們也摔得鼻青臉腫。人們因此希望尋找一種更快但更安全的腳踏車。

1880年,滾子鏈誕生。 5年後,英國機械工程師約翰‧斯塔利(John Kemp Starley) 設計了羅浮安全腳踏車(Rover Safety Bicycle)

它是第一款以鏈條連接踏板和車輪的腳踏車設計,用家直接以踏板轉向前輪,不但提升了速度,在前後輪大小相同的同時,也能取得平衡,增加安全性。約翰‧斯塔利的設計奠定了往後現代腳踏車的發展,故他也有「腳踏車之父」的稱號。到了1890年代,腳踏車製造商陸續加入充氣橡膠輪胎,現代腳踏車也基本成型了。

腳踏車到今天已經成為世界普及的交通工具和休閒運動。在天朗氣清的早上,架著腳踏車在城市穿梭遊走的同時,也不妨想想這部關於腳踏車誕生的故事。

看看這段《單車進化小史》(片長1分鐘)吧!

 

http://www.outside.hk/%E7%82%BA%E4%BD%95%E8%A6%81%E7%99%BC%E6%98%8E%E5%96%AE%E8%BB%8A%EF%BC%9F%E5%9B%A0%E7%82%BA%E5%8D%B0%E5%B0%BC%E7%81%AB%E5%B1%B1%E7%88%86%E7%99%BC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hilippe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